Thursday, October 11, 2012

(ZT)三个梦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Friday, October 5, 2012

诗篇第十三篇 – 從掙扎到歡呼

信仰不是給我們在苦難途中之出口,信仰乃是給我們能力承載苦難。佚名

经文:詩篇第十三篇
卫的诗,交与伶长
1耶和华阿,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2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我的仇敌升高压制我,要到几时呢。
3耶和华我的神阿,求你看顾我,应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
4免得我的仇敌说,我胜了他。免得我的敌人在我摇动的时候喜乐。
5但我倚靠你的慈爱。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乐。
6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用厚恩待我。


背景/引言:

诗歌的标题注明卫的诗,所以大多数的解经家都同意它是大卫的作品。有人说这首诗歌的背景是大卫被扫罗追赶的时候,大卫东奔西跑,逃难躲避扫罗,自忖命在旦夕,离死亡不过一步。因此感到绝望,心中极度消沉、苦闷和沮丧(撒上十八章到廿八章)。此外,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背景是大卫遭受洗鲁雅的两个儿子,约押和亚比筛的迫害。甚至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内容比较笼统,它的背景几乎能适用于以色列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而认为这是被掳时期的作品。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所以大多数人不采取这种立场。论如何,诗歌的内容看来,它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诗人感到神远远的离开了他,又为仇敌包围压制,且身患重病,痛苦至极,故而向神呼求。


/分段:

这首诗歌除标题外,内容可以分为三段:
1。哀告和申诉(1~)
2。恳求(3~4)
            a. 祈愿(3)
            b. 动机(4)
3。赞美(5~6)
            a. 确信(5)
            b. 誓言(6)

哀告/挣扎:

在第12节里,诗人连续问了上帝好几个问题:
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
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
我心裏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
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1-2節)

诗人连续问了上帝四次要到几时呢?他并不是在期待上帝回答他,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这些不期待答案的问题,乃是在表达和宣泄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情绪。要到几时呢乃是表达了诗人在痛苦中看不到苦难的尽头,看不到希望;他感到神似乎是永远离开他,因而向上帝发出类似质问的呼喊。他埋怨上帝向他隐藏。他所用的词语掩面不顾原意是隐藏,喻指上帝的刑罚和审判。这个词正好和民数记里上帝吩咐亚伦给以色列人的祝福相反。在民数记第六章,祭司的祝福乃是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向你仰脸,赐你平安另外,在民数记第十四章26节,上帝也用要到几时呢?来表达对以色列民的叛逆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詩篇第十篇里,我们也看到类似的用语。在那首诗的開首,诗人质问上帝:
耶和華啊,你為甚麼站在遠處?在患難的時候,為甚麼隱藏?”
  
诗人感到上帝远远的离开他,在他最痛苦,最需要上帝的时候向他隐藏。诗人的这种感觉绝不是他所独有的。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也曾向神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而历世历代以来,也不知有多少人,在遇到苦难的时候曾经问过神啊,你在哪裏?” 这一句话。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出現一位希特勒,他於1932年至1945年間,以復興日耳曼民族為名作掩飾,屠殺了當時一千六百萬猶太人中的六百萬人。在面臨災難時,猶太人經常從心靈的深處發出一些疑問:“神啊,你在哪裏?”“我們列祖的神啊,你為何掩面不理我們?”神真的不關心自己的選民猶太人嗎?從人的角度看,這民族應早已從地球上消失。人類歷史中,從沒有一個其他民族於被分散,遠離自己祖國二千多年後,仍能重歸故土重新立國。历史证明,希特勒的帝國結果只存留了十二年;而希特勒用盡方法想要滅絕的猶太人,不仅没有灭绝,反而在亡國二千多年後得以復國。

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文字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他所受的苦難非常严重。外有敌人的压制,而第23节则暗示他身染重病。在内外交迫的绝境中,却感受到他所信靠的上帝却似乎不理他,真是苦上加苦。他四度呼喊要到几时呢?似乎要把深嵌在心里,骨髓里的痛苦呼喊出来。第一节的要到永远吗则表明他已经无法继续忍受,可见诗人的痛苦是何等深刻,何等强烈。

诗人除了感到被神遗弃,还面对仇敌的攻击和压制。这双重的打击,似乎要把他推向无底的深渊里去。有人认为仇敌是指疾病。仇敌确有灾害、疾病的意思,所以虽然这里不一定是指疾病,却肯定是一场大灾祸。诗人因遭受祸患,致使他的心灵和身体都受到巨大的压迫,因而转向神,大声疾呼。

有人把第二节的心里筹算解释为大卫一面祷告神,一面在心中策划,而认为这是他的没有完全依靠神(仍然想靠自己)的表现。甚至认为大卫因而加深了他的不安和痛苦。其实这个字原文的意思是内省,自我检讨和自我评价。诗人在面对仇敌的攻击时,反省是否有什么恶行没有,有得罪神的没有?(一三九23~24) 诗人的内心如翻滚的波涛,全无安静。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拿掉神的一切祝福、保护、医治,信神的人还要信他吗?

詩人在詩篇中傳達了他的心聲。他從沒有放棄祈禱,放棄他的信仰。雖然在掙扎,但他仍不斷的禱告,以至結果還可歡呼讚美神。詩人把他的痛苦盡情向神傾訴,率直地道出。我们应当学习诗人这种对信仰的执着,永不言弃的精神。
當我們在生活上面臨痛苦時,不要把它隱藏;要把痛苦重擔與可信靠及愛我們的肢體彼此分擔及代禱。向神傾訴。如果你一直把痛苦放在心中,而不肯與人分擔,把自己塞住了,那結果就不堪設想了。

祷告/祈求

在第三节,詩人說:“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

诗人祈求神倾听他,以及起来行动。因为前面说神隐藏了起来,所以诗人的祈祷,就格外显得迫切了。

有人认为,诗人在这里指的是自己身染重病,因为眼目为身体健康的量尺,人若有病,眼目昏暗,健康恢复,眼目就明亮。然而这里的眼目也可以理解为信心的眼睛。诗人祈求上帝使他属灵的眼睛明亮,免得他失去信心,灵性死亡。

沒有信心的人看到的都是外在的環境,遭遇;但神要我們透過屬靈的眼睛-信心,才能看到神的同在與祂的旨意。以利沙的僕人看到敵人這麼多,因而感到驚慌,但以利沙卻看到有千萬的天軍與他同在,所以他不懼怕。又如窺探迦南地的十二探子,其中十個以敵人為偉人,看自己好似是蚱蜢而害怕;只有約書亞和迦勒有信心能攻取。

有信心的人看到的是“神的大能”,“神的愛”;沒有信心的人,只會消極地怨神為何不按自己的心意而賜與。

“使我眼目光明”这句祷词明显的是有关精神和健康方面,求神重赐生命,复得精力,有如苍鹰返老还童一样,免得我沉睡至死旧约常把死亡喻为睡觉。而且死亡也有隔绝的意思,把神与人,人与人一切关系完全割断。诗人更认为,在死亡里,没有人能赞美神。从这个角度看,诗人的祈祷不只迫切,更是具体实在。

第四节说到祈祷的动机,也勾划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敌人乐意看到诗人的失败和跌倒。诗人在第一节投诉敌人压制他,描绘他们那副气焰嚣张的态度;因此在这里求神不要使他败在敌人的手里,否则不单他的生命可虞,就是连神的名也受亏损。诗人恳求神伸张正义,恢复他的健康,不要给敌人夸口的机会。


赞美欢呼

5节的但我是一个转捩点,诗歌的语气从痛苦的呼叫,转变为欢呼和颂赞。诗人有如在漆黑夜里,突然闪电,就在电光石火的一刹那间,看见整个大地的景象。在灰暗痛苦中的诗人,突然看见曙光,重拾失去的信心,以高昂的情绪宣告他的决心。

5節的倚靠表示坚决的信心,意思是把信心和盼望都寄存在上帝那里。而这样的信心和盼望,是建基在神的慈爱之上。诗人深信神必会遵守诺言和应许,施行救赎的恩惠。在旧约里,慈爱是神应许之约的一部分。当诗人回到与神所立的约,和神的慈爱里时时所有的怀疑和恐惧都消失了,他就发现神的同在。虽然外在的环境未变,他的心境已经大不相同。难怪他立誓要欢呼歌颂赞美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神的隐藏是为了同在,目的就是为了苏醒人的心。
  
结语

当我们随着诗歌探索诗人的心路历程时,我们看到诗人从黑暗中爬出来,重见光明,只因他的决心回转归向神。他不再沉浸在困苦的深渊中,自怨自艾,而仰脸朝向神。即使神似乎离弃了他,他仍然没有放弃。这种决心胜过环境。外面虽然还是风风雨雨,但内心却稳站在上帝的应许上。神就是高台、盾牌和避难所。有了这种对神的认知,就能有信心面对环境了。因为神虽然没有应许天色常蓝,但他却应许生活有力而充满恩惠。因此诗人可以歌颂赞美神。

当你在生活中经历痛苦,在迫切的祷告中感觉神向你隐藏、弃你而去时,当思想我们的主耶稣。他在十字架上也曾经历被神唾弃的痛楚(太廿七46) 。因此你的这种经验并不是独特唯一的。圣经说:基督既在凡事上受了各样的痛苦,就成了所有顺从他的人永远得救的根源”(来五9)。因此,信徒当放下各种重担,以坚忍的心奔跑那摆在我们前面的路程,专一仰望耶稣,就是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那一位。盼望诗人的心路历程,能像云彩围绕我们,激励我们在主里的信心和盼望,好让我们放下各样重担,安息在天父的怀中,靠著主基督的恩惠继续前行。

Thursday, October 4, 2012

诗篇第六十三篇

(在祷告会的分享)

诗篇第六十三篇

(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阿,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的寻求你。在乾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
2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4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
5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
6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
7因为你曾帮助我,我就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
8我心紧紧的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我。
9但那些寻索要灭我命的人,必往地底下去。
10他们必被刀剑所杀,被野狗所吃。
11但是王必因神欢喜。凡指着他发誓的,必要夸口。因为说谎之人的口,必被塞住。

引言
这首诗歌的标题注明作者是大卫,而在第十一节王必因神欢喜暗示了(甚至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明显交代了)作者的君王身份。所以大部分的圣经学者都同意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大卫。根据圣经的记载,大卫共有两次逃亡旷野的经验:第一次是为了逃避扫罗的追杀,躲藏在玛云的旷野和隐基底的旷野里(撒上廿三14~廿四2) 。而当时大卫还没有成为一个君王,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歌的背景大卫第二次逃亡旷野,也就是当他逃避押沙龙的追杀而逃亡到旷野的那一段史。(撒下十五23,十六2,十七29)这段逃亡的历史记载在撒下十五到十七章。

内容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到,大卫这段逃亡的生涯肯定是不好过。他被追杀逃亡到旷野,忙忙如丧家之犬。旷野是荒凉无水之地,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吃的喝的,甚至要靠人的供给。然而,在这样的背景底下,大卫的这篇诗歌里,却没有一句怨天尤人人的话。诗歌从头到尾所表现的只对神的渴望,羡慕,愿与神亲密的心意。原来大卫深深知道,只有神能叫他欢喜,他所寻求的唯有神而已。

早期的教会有一个规定,让信徒每天早晨诵唱这篇诗歌。所以有人称这篇诗歌为清晨的诗歌。我想这首诗歌实在值得我们常常诵读,因为诗人把他和神的亲密关系,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他先以一副极度饥渴的图像,来比拟自己对神的渴慕寻求。然后描述自己在神里面找到了喜乐和满足。整首诗歌大概可以分成三段:

1。我单单渴想神(1~2)
2。唯有神满足我(3~8)
3。神必定垂听我(9~11)

我单单渴想神
神啊,你是我的神。诗篇一开始。诗人开门见山而又十分明确的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意愿:唯独神是生命的中心。诗人对神的认识是何等的清楚。他认识神不是别人的神,乃是他自己的神。这句话的含意是全心全意的向着神。换句话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离弃神,不承认神,诗人也仍然坚决不移的以神为他的神。当然神不是任何人所独有的,神乃是众人的神。然而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和神的亲密关系。这就像在一个小孩子的心中,妈妈是他最亲爱的人,在小孩子天真的思想里,妈妈是他所独有的。今天我们向着神的心,应该像小孩子向母亲的心一样。我们也应该有大卫那样的感觉对神说:神啊,你是我的神。

在第12节里,大卫把自己描绘成一颗远离圣殿的心灵,生命有如落在一处干涸而荒芜的旷野里。第1节第2我要切切的寻求你表达了一份殷切的,刻不容缓的又是真诚恳切寻求神的心。

接着在第1节的下半句,诗人用了两个象征词语来形容自己怎样切切的寻求神。他用心灵干渴,身体饥饿去形容他对神的极度渴慕:心灵感到干渴莫名,甚至到了舌干唇列的地步,而身体也因为极度饥饿而发昏。在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不去吃喝呢?原因是诗人所处的环境,是一块无人烟,了无生气的旷野。干旱,疲乏,无水之地那是诗人漂泊的地方,那绝对不是能够提供粮食和水的地方。诗人把自己对神的渴想,勾画成一幅图像。在图像中,他成了一个飘泊的旅行者,处身在无人烟的旷野,忍受着难以继续忍受下去的饥渴。我想我们大多数的人只能想象那是怎样的情形。在那样的情况下,那个旅行者的全部身体心灵,应该都集中在一件事上面,那就是食物和水。我想诗人要表达的,除了他已经到了一个绝望至死的地步外,恐怕就是这种全部身体心灵都集中在神 的状态了。

第二节是很有意思的一节。这节圣经在和合本,思高本和吕振忠译本中都翻译成过去式。而在新译本则翻译成现在式(因此,我在聖所中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榮耀。)如果照和合本的翻译,这就表示诗人回想过去到圣殿敬拜,歌颂神的欢乐景况。那种景况和今日形单影只的苦境就成为强烈的对比。也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在解释他落到绝望之地,为何仍然寻求神。因为他过去曾经瞻仰神,见过神的能力和荣耀。但是,如果照新译本的翻译,这一节的意思就是诗人在表达一个具体而迫切的愿望:渴望得蒙神拯救的恩典。有趣的是,这两种解释并不互相排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成含有双重意义。诗人既回想过去与众人一起敬拜神的美好时光,同时也盼望早蒙救赎,能回到圣殿再次经历与神亲密的甜蜜。

唯有神满足我(3~8)
诗人在流离失所期间,心灵里深深知道唯有回到神那里去,才能得着真正的安息。诗歌第二段表达了他和神这种亲密的关系。

第三节说出了诗人的见证。生命如果失去了神的慈爱,就必然变为空洞虚无,了无生气,就如流落在旷野一样。因为这样,诗人表示愿意用赞美去回应神。嘴唇 一词,一般上指用说话或歌唱。在旧约里,嘴唇有时可以引申为人的整个生命。这样诗人意思就是愿意用整个生命(尽心尽性)去颂赞主。

当我们把第3,和4节结合起来看的时候,我们看到诗人要表达的是对神最深切的感恩,所以他愿意一生一世,尽心尽性的颂赞、敬拜和祷告。只要一息尚存,都要不断的颂赞神。奉神的名祷告 表达了对神极大的忠心。

56节,如果照和合本的次序来读,它的意思就是说诗人彻夜未眠,躺在床上思想神。因此他的心灵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许多其它译本中这两节的顺序是掉转过来的。而显然这样的翻译比较正确。这样,诗人所表达的心灵上的满足,就不一定是夜间思想神的结果,而留下更宽广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以神用骨髓肥油来喂饱他来形容在神那里所得的满足。骨髓肥油是珍馐美味,丰盛宴席的意思。这和诗歌一开始所用的饥渴到极点的象征图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前后的呼应,加强了心灵全然满足的戏剧效果。

正因为心灵得到了全然的满足,所以口唇就满了欢乐,不绝口的赞美神。就如诗篇119164节说的:我因你公义的典章,一天七次赞美你。

接下来才是描述当诗人彻夜未眠时,他整夜思念神,默想神的话语作为,奇妙救恩。

7节和合本也是翻译成过去式。而许多译本则翻译成现在式(因为你帮助了我)。我认为翻译成现在式和下文比较连贯。因为你帮助了我,显示了诗人在祷告中得到了神的应许。虽然他还没有脱离困境,但是他已经得到神的应允。他深信神已经帮助了他。所以他认为神必像母鸡把小鸡藏在翅膀下。而他可以在神的保护底下欢呼。

8节重申这一段的主题。我心紧紧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我里不是因果的系。却好像是一个板的两面。目的是凸显诗人和神的亲密关系。

神必定垂听我
诗人寻求祷告的结果,是他肯定神必会垂听他的祷告。第910节听起来好像是对敌人的咒诅。其中的两个字,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神的信实的把握。如果这首诗歌的背景真是押沙龙的叛变,那么,大卫的祷告真的蒙应允了。叛变的押沙龙和亚希多弗果然失败丧命。

最后一节是诗歌的总结。首先说明君王心里的满足和喜悦。然后说指着神起誓的人的反应。夸口这个词在今天看来有点怪。新译本翻译成夸耀比较易懂。因为它所指的是欢喜快乐的表现,也就是夸胜。而最后一句就是在解释这夸耀的原因。因为神必塞住那说谎人的口。神的公义显明了仇敌是歪曲了是非,是欺压正直良善之辈。所以他们就哑口无言了。

总结
有人说这首诗歌是诗篇中的一颗珠子。这句话的确没有夸大。这的确是一首情词恳切,笔触非常优美的诗歌。诗人虽然身处荒芜旷野,痛苦无助,但是他却没有失去信心和希望。他仍然持定所信,定睛仰望神。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一次提醒我们一个宝贝的真理:当人生陷入幽暗低谷时,当前途似乎一点光亮都没有时,总不要灰心,也不要失去在主里的盼望。总要持定所信,转眼抬头仰望上帝。因为生命的泉源在神那里,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篇卅六9)

诗人说:唯独在神那里,心灵才能得享丰盛的宴席。而当他经验了神的真实而确切的恩慈后,他就心满意足,彻夜歌颂,赞美神。他更定意一生一世紧紧跟随神到底。正如亚萨的诗歌: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篇七十三25~26)

保罗说得好:
当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以各的智慧彼此教,互相戒。用章,颂词,灵歌,,心被恩感歌神。(西三16)

让我们亲身去经历那位永远活着的,而又实在看顾人的父神,让我们随同诗人一起歌颂神。说: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
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我要一生称颂你
我要奉你的名举手祷告(4)

Monday, October 1, 2012

这样,我们来到了罗马

(2009年在马太堂主日崇拜的分享)

经文:使徒行传廿七章33-44

33天渐亮的时候保罗劝众人都吃饭,说,你们悬望忍饿不吃什么,已经十四天了。
34所以我劝你们吃饭,这是关乎你们救命的事。因为你们各人连一根头发,也不至损坏。
35保罗说了这话,就拿着饼,在众人面前祝谢了神,擘开吃。
36于是他们都放下心,也就吃了。
37我们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个人
38他们吃饱了,就把船上的麦子,抛在海里,为要叫船轻一点。
39到了天亮,他们不认识那地方,但见一个海湾,有岸可登,就商议能把船拢进去不能。
40于是砍断缆索,弃锚在海里,同时也松开舵绳,拉起头篷,顺着风向岸行去。
41但遇着两水夹流的地方,就把船搁了浅。船头胶住不动,船尾被浪的猛力冲坏。
42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杀了,恐怕有??水脱逃的。
43但百夫长要救保罗,不准他们任意而行,就吩咐会??水的,跳下水先上岸。
44其馀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上岸。这样众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引言:经文背景
使徒行传第27章,记述了保罗被押解到罗马途中,海上经历暴风雨的经过。几个星期的海上历险,在路加的笔下娓娓道来,生动而翔实,令读者有如身历其境。我们刚才所听的经文,是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全部的行程记述从廿七章1节开始。

旅程叙述

陪同保罗到罗马的,除了路加以外,还有亚里达古。被一起押送到罗马的还有一批囚犯。

他们从该撒利亚上船。这只船是亚大米田的船,它是沿亚西亚海边行走的。可能当时很难找到直接到罗马的船只,百夫长才决定上这只船。沿亚西亚海边行走,在适当时候再换船。他们沿着地中海东岸航行来到西顿。这里路加特别记载百夫长善待保罗,容许他受朋友照应。这显示这位百夫长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为以后他救保罗留下伏笔。(百夫长为什么善待保罗?)

从西顿开船,路加就告诉我们,因为“风不顺”,船必须在居比路的背风岸行走。大概延误了一些日子,来到每拉这个地方。在这里他们换了一艘从亚历山太要到罗马的货船。

从每拉出发,路加告诉我们船行得很慢,经过许多日子才来到來到革尼土(Cnidus)的對面。因為被風攔阻,就貼著克里特(Crete)背風岸,從撒摩尼(Salmone)對面行過。我們沿岸行走,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名叫佳澳(FairHavens)。離那里不遠,有拉西亞城(Lasea)

从路加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当时是在十月下旬以后。当时的人一定也都知道这个时候在海上航行是危险的。但是因为佳澳和附近的拉西亚城都是小地方,过冬不便。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他们召集了一些人商议。保罗因为过去的宣教航海经验,也参加了会议。

保罗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劝众人不要继续航行。但是船长和其他人却主张继续航行到非尼基过冬。这时百夫长听从了船长的意见。

過去吹的是西風,阻擋了船的前進,所以才停在佳澳﹔現在吹起微微的南風,他們就以為得意,起錨貼近克里特(Crete)行去。

离开佳澳不久,他们就遇上了暴风那風名叫‘友拉革羅’Euraquilo)。這是從克里特7000尺高山上吹下來的狂風。船敵不過狂風的吹袭,就任風刮去。他们飘到一个名叫高大的小岛附近,贴着小岛的东南岸躲避狂风。
這里記載了三件要事:一、把小船拉上,它本來是被拖在大船的后面二、用纜索捆綁大船底,使得它更堅穩三、把大船的蓬落下,減少迎風面,以免撞上前面遠方利比亞岸邊的兩個流沙淺灘,大賽耳底和小賽耳底。從這里的記載,我們可以猜想路加在這艱難的時刻,必然也有參與救船的行動。
第二天,眾人就把貨物抛在海里。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抛棄了。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了。”– 船員最怕的是船進水,特別是因為高大笨重的桅杆給船所帶來的壓力,可以造成船板裂開,所以船員才會把貨物和器具棄以減輕壓力。從路加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船員的驚慌失措,當時船上大概有三百人。(徒二十七:37)
就在众人在暴风雨面前惊慌失措,忧虑得吃不下饭的时候,保罗站出来劝勉众人,叫他们放心,并且告诉他们,他们全体都要得救。而他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他所侍奉的神如此说。
圣经没有直接说明众人对保罗的劝勉的反应。但是从下文看来,保罗的镇定和劝勉必定使众人得到不少的安慰。
在海上漂流十四天后的夜晚,他们接近了陆地,因为怕船撞在石头上,就抛下四个锚,要等候天亮。这时候,水手想要乘小船逃走,就把小船放入海中。然而保罗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告诉了百夫长。结果兵丁把小船的绳子砍断。
到了天亮,保罗再一次劝慰众人,并劝他们吃饭。他自己给众人作榜样,在他们面前掰饼祝谢后吃了。
到了白天,他们看到一个海湾,想要从那里登陆。不料,船却搁了浅,船尾还被海浪打坏。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兵丁想要杀了囚犯,以防止他们趁机逃跑。因为根据罗马法律,如果囚犯逃了,兵丁就要受罚。幸好百夫长一心想救保罗。阻止病丁们行凶。并叫众人或游水,或用船上的木板器具浮水上岸。
这样,众人都得救上岸,正如上帝应许保罗的一样。
当我们了解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后,我想很多弟兄姐妹会问:路加用了这么长的篇幅,描述了保罗在前往罗马途中遇险和得救的经过,他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这段经文要我们学习什么功课?

上个星期,我们的三一神学院的叶淑清老师,教我们“神学解经法。她教我们要问三个问题:1。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什么有关神的事?2。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什么有关人的事?3。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什么有关人与神的关系的事?让我们就来从这三个问题着手。

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关于神的事?

从局部来看,经文让我们看到神的信实。他怎样应许保罗全船的人要得救,这应许在廿七章末都实现了。其次,我们还可以直接看到神对他的仆人的保守。

但是,这段经文的更重要目的,是让我们看到神的掌权。经文让我们看到神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照着他旨所预定的神,那位没有。。。智慧,聪明谋略能抵挡的神,那位甚至容许恶事发生,为了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神。在这几章圣经中,神这种掌管一切的行动,可以从两方面看见:而这两方面是互相补足的。第一,藉着将保罗带到罗马,这是他所盼望的目标;第二,藉着囚犯的身份把他带去那里,这不是他想要的状态。这是一个出人意外、各种处境的组合,在这组合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明白这背后的意义,我们还要从上下文来看。
首先,路加的意思是要我们和他一样,为保罗能安全抵达罗马而惊叹。保罗要去罗马是他自己所希望的(徒十九21)。但更重要的是,耶稣曾对他说你必定要在罗马作见证。”(二十三11)。然而,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好像刻意使这个目的不能达到。保罗曾说,他的意思是由耶路撒冷直接前往罗马,再前往西班牙。但是,他在耶路撒冷被捕,经历无数次的审讯,在该撒利亚被囚禁,被犹太人设计要谋杀他。然后,他差一点在地中海被淹死,被兵丁杀死,被毒蛇咬死!每一件事好像都被刻意安排,为了要阻止他抵达那个神所计划,所应许的目的地。

路加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海上的风暴。让我们想起海在旧约中常用来象征抵挡神,邪恶的力量。联手对付保罗的,不是大自然的力量(水、风、蛇),或是人的筹算,而是藉着他们行事的邪恶势力。圣经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魔鬼企图破坏神藉他子民和基督去完成的救赎计划。他曾藉法老的手去淹死婴孩摩西,透过哈曼去灭绝犹太人,藉着希律王在伯利恒城去杀害婴孩耶稣。在这里,魔鬼要藉着暴风雨阻止保罗将福音传到世界的中心。

但是神阻止了他的企图。路加藉着让我们知道一点内幕消息,加增了故事的趣味性。这内幕消息就是:耶稣早已应许保罗,他要在罗马作见证。(廿三11)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他要到达那里。但当故事发展下去时,那暴风雨越来越强烈,一直到一切希望都消失时,读者不禁要问:他怎样才能到达罗马?他会到达罗马吗?他会的!他真的到达了。他是被那位掌管一切的神,透过他的介入而拯救。这一点,在路加的峰回路转记述下表达得很清楚。(20,31,34,44)

路加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在经文里。除了廿三章11节和廿七章从保罗的口中提到之外,上帝都好像隐藏了。正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许多暴风雨时,上帝似乎也不在那里了。但路加告诉我们,上帝仍然在掌管一切。

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什么有关人的事?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什么有关神人关系的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保罗。其中有许多经文给我们看到他的品格和他与神,与人的关系。让我们看看何以从中学到什么功课。

1。保罗全心仰望神。根据路加的描述,在暴风雨中,一切得救的指望都断绝了。的时候,保罗仍全心仰望神。保罗劝勉众人,叫他们放心,不是根据他的航海经验,而是因为他看见了异象,领受了神的话。而当时的情况,当路加说“我们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当所有的人都陷入绝望的时候,保罗仍然相信神的话。“我信神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正如他在罗马书四18所说的:“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正是这样的信心,使他能在众人都惊慌失措时仍然保持镇定。

以下是一位美国船长所讲的关于穆勒的见证:「在五星期以前,我的船上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我灵程上的一个大转变。在我们的乘客中间,有一位别立斯脱城的莫勒先生。那时因为雾大,轮船已经停了二十四小时。莫勒来对我说:『船长,我来告诉你,星期六下午我是一定要到魁别克的。』我说:『这是作不到的事。』他说:『很好,如果你的船不能叫我按时到达,神有别的方法的。五十七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对人失过约。让我们下去祷告。』」
        「我呆望着这位神的人,心中在想,这个人不知道从那一家疯人院里出来的,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的话!我就对他说:『莫勒先生,你知不知道雾是多么厚?』他答道:『不,我的眼睛并不看雾的厚薄,我的眼睛只看活的神,祂是管理我一生的环境的。』」
        「他跪下来作了一个很简单的祷告。当他祷告完了,我正想接下去作的时候,他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肩上,叫我不要祷告。他说:『第一,你不相信神会答应你;第二,我相信神已经答应了,用不着你再求了。』」
            「我呆呆的望着他,他对我说:『船长,我已经认识我的主五十七年了;在这五十七年中,神从来没有一次不听我的祷告。起来,船长,把门打开,你看见雾已经全消了。』我立起身来,雾果然已经全消了。星期六下午,莫勒如约到了魁别克。」

2。保罗是个祷告的人。一个不祷告的人不会看见异象。圣经中有许多在祷告中看见异象的例子。如彼得在祷告时看见异象而传福音给哥尼流,约翰在祷告中看见启示录的异象。而神的使者的话“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显示了保罗不但为自己祷告,也为全船人的安危祷告。在苦难中我们要祷告,在绝望中更需要祷告。当路加说“我们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的时候,我相信这也是保罗的心情。然而和众人不一样的是,保罗在绝望的环境中仍然祷告神。并且相信神的大能能救全船的人。

3。保罗随时见证上帝。从使徒行传第21章开始,保罗已经成为阶下囚。但是圣经让我们看到,保罗传福音见证神的热心丝毫没有冷却。不论是面对群众、公会、巡抚、王公贵人、或是在暴风雨当中,在将沉没的船上,他仍然是一有机会他便为神作见证。他也从不隐瞒自己传福音的动机。正如他在亚基帕王面前大胆的说:“是少,是多,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就是今天一切听我的,都要像我一,只是不要像我有锁链弟兄姐妹,你上一次和人分享基督是什么时候?

4。保罗对人的爱心和诚恳。在佳澳,他诚恳的提出他的意见,力劝众人不要继续航行。当他的意见被拒绝后,他并没有从此明哲保身,闭口不语。也没有心怀苦读,怨恨船上其他人或是幸灾乐祸。相反的,当他领受了神的安慰的话,他就和众人分享,用神的话安慰众人。让我们看看保罗劝慰众人的话:“众位,你们本该听我的话,不离开革里底,免得遭这样的损伤破坏。。” 这样的话我们也会说:“我早就告诉你们了,。。”不同的是,保罗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用神的话劝慰众人。

5。保罗没有放弃理性。在全心信靠神的同时,保罗并没有放弃理性。在佳澳劝众人不要航行,我相信是出于他过去宣教旅行所累积的经验知识,而不是超自然的属灵感动。否则他一定会告诉他们。即使在暴风雨中,他明白在危难中,保持冷静和保持体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劝众人“放心”,劝众人“吃饭”。并且以身作则。

6。保罗有敏锐的观察力。当水手要逃离大船的时候,保罗看穿他们的计谋。他也很明白,如果没有了这些有能力操纵船只的水手,他们得救的机会将更渺茫。因此他及时阻止了水手逃跑的计划。


结论

这个船难的故事,再一次见证了我们所信的神,是那位掌管一切的神。他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照着他旨所预定的神,那位没有。。。智慧,聪明谋略能抵挡的神,那位甚至容许恶事发生,为了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神。他值得我们信靠,全心的信靠。

这是一个灾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保罗,给我们立下了基督徒在面临苦难时对神,对人,对自己应该有的态度:

一、对神――信靠祂的信实和大能(25)
二、对人――劝勉、安慰和鼓励(21~2534~36)
三、对己――镇静、安祥(21~36)

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林前四16)愿神帮助我们,在苦难的面前也能学习保罗那样,在一切苦难当前仍然持有基督徒当有的态度。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诗篇第八十六篇-大卫的祈祷

(在祷告会上的分享)

诗篇第八十六篇:
(大卫的祈祷)
86:1  耶和华啊,求你侧耳应允我,因我是困苦穷乏的。
86:2 
求你保存我的性命,因我是虔诚人。我的 神啊,求你拯救这倚靠你的仆人。
86:3 
主啊,求你怜悯我,因我终日求告你。
86:4 
主啊,求你使仆人心里欢喜,因为我的心仰望你。
86:5 
主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赐给凡求告你的人。
86:6 
耶和华啊,求你留心听我的祷告,垂听我恳求的声音!
86:7 
我在患难之日要求告你,因为你必应允我。
86:8 
主啊,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你的作为也无可比。
86:9 
主啊,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他们也要荣耀你的名。
86:10 
因你为大,且行奇妙的事,惟独你是 神。
86:11 
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我要照你的真理行;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
86:12 
主我的 神啊,我要一心称赞你,我要荣耀你的名,直到永远!
86:13 
因为你向我发的慈爱是大的,你救了我的灵魂,免入极深的阴间。
86:14  神啊,骄傲的人起来攻击我,又有一党强横的人寻索我的命,他们没有将你放在眼中。
86:15 
主啊,你是有怜悯、有恩典的 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86:16 
求你向我转脸,怜恤我,将你的力量赐给仆人,救你婢女的儿子。
86:17 
求你向我显出恩待我的凭据,叫恨我的人看见便羞愧,因为你耶和华帮助我,安慰我。


引言

诗篇里面共有五篇祈祷诗,在题目上作了这样的标明-祈祷,而且内容也是虔诚的祈祷,这就是17篇,86篇,90篇,102篇和142篇。本篇是大卫的三篇祈祷诗(17,86,142)之一。从内容来看,它是一首个人的祈祷诗,诗人在第一节里形容自己是“困苦穷乏”的。他在困苦中向神发出祈求。诗人的祈祷有两个特点:

1.        诗人在神的面前,以神的美德,直接向神祈求。在祷告当中,诗人不断的提到神的美善(15次):神本为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肯应允人;诸神之中没有可比的;他的作为无可比;他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他;他为大;行奇妙的事;唯独他是神;他发极大的慈爱;他救我们的灵魂;他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他帮助人。

2.        全诗用了很多“你”“我”的称呼,表现出这是诗人直接在神的面前,亲切的和神交通。诗中除了“耶和华”“主”“我的神”外,还大量的使用第二称谓“你”来称呼神。在提到自己时则用了“你的仆人”,“你婢女的儿子”等的称谓,目的是凸显出和神的亲密关系。

3.        这首诗歌是在诗篇第三卷里唯一的大卫的作品。

4.        有一些经学家经过详细的研究,发现这首诗歌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从圣经的其它地方找到。好像这首诗歌是抄袭圣经其它地方而编成的。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是三个联系的祈祷。

1.恳切哀求(1~7)
a带原因的祈求(1~4)
b哀告中的赞美(5~7)
   2.感恩称颂(8~13)
           a赞美的宣告(8~10)
b赞美的誓言(11~13)
3.        在信心中的祈求(14~17)


1~7节:诗人向神发出4个求,并且在每一个祈求中提出理由。他的理由是“我是困苦穷乏的,我是虔诚人,我终日求告你,我的心仰望你。”在我们看来,这些原因或许很奇怪。我们如果要在祷告中提出祈求的原因,我们或许会说:“因为我很痛苦”;“因为我的孩子还很小”;或者“因为我需要有健康”等等。但是诗人接下来就说明他的祷告,其实是建基在神的应许之上,是凭着神的丰盛的恩典而求。因为神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并且赐给凡求告神的人。所以他祈求神留心听他的祷告,垂听他恳求的声音!诗人甚至宣告神必应允他。

8~13节感恩称颂:这一段是本篇的中心。紧接着5~7节诗人称谢神乐意垂听,应允祷告之后,8~10节诗人称颂神的大能和神的工作。换句话说,神不但聆听祷告,更有能力去完成所求的。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不是画蛇添足吗?谁不知道神的伟大?难道大卫是希望在祷告中加上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上帝听了飘飘然就答应他的祈求吗?当然不是的。请不要忘记在古代,诗篇是写来唱的,就像我们今天的赞美诗一样。在祷告中一再提醒自己上帝的伟大是很有必要的。,在知识上,我们都知道上帝的全能。但我们之中有些人,岂不是也曾经在祷告中将困难之事祈求上帝之后,突然间发出“上帝真能这样帮我吗?他真能做成这件事吗?”的问题呢?

接着,在11~13节,诗人把以上的赞美应用在自己身上。他一边称颂神,赞扬神是独一的,赞美神的话是可靠的真理;一边也表达自己的渴慕,誓愿要走在这条至好的道路上。


诗人在此提出的祈求是:求神将这条至好的道路指教他;好让他能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因为只有走在神的道路上,他才能好好的学习敬畏神。

很多释经书把第5节当作这首诗歌的匙节,但我认为第11节才是这首诗歌中诗人灵性表现的高潮。我们看到当神的话语融入人的心灵后,人的意念,心志和情绪就会被改变。诗人原来是忧心重重的向神哀告,但现在却是以神为乐,以神为主,以神为重。他的焦点,已经从“被拯救”转向“专心敬畏神”。

专心敬畏神,一心称赞神。简单的说,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这是圣经一贯的教导。从旧约到新约,专心跟随神的例子不胜枚举。主耶稣也教导门徒不能侍奉两个主。诗人浸淫在上帝的恩典中,充满感恩,誓愿永远敬拜荣耀主。因为他确定主的伟大和救恩。

14~17节:诗人似乎又回到祈求,好像是在激昂的赞美之后,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敌人仍然存在,处境仍然危险,一切都好像没有改变,使他不得不再次向神哀告。就好像我们带着千斤重担来祷告,在一场振奋人心的敬拜赞美后,却又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然而,仔细看,诗人在这几节经文中的语气和前面是不同的。虽然外在的环境仍然严峻,虽然敌人仍然凶猛,但诗人在神的恩典中,就十分稳妥,能从容镇定去面对难题。他很清楚自己是站在神的这一边,所以他的敌人是以神为敌。因此他能放胆祈求神给他力量来胜过仇敌,因为神必要是帮助他,安慰他。

相传美国的林肯总统,在解放黑奴的战争时期,有一次带领他的同僚为国家祷告。当时有一个人对他说:“您可以求神站在我们这边.。”林肯回答“不,我们只能祈求神,帮助我们站在他那边。”祷告,不是企图改变神来俯就我们,而是改变我们自己去合神心意。


祷告中最重要的事

这是一首优美的祈祷诗,诗人祷告的情词是那么的迫切,而他也越来越有信心和勇气,而且更加显示出他那分活泼和喜悦的确据。祷告不仅使他克服了困难,更带来了丰盛的祝福。这首诗歌也让我们重温向神祷告时最重要的几件事。

第一·对神的认识。本诗显出诗人对所求告的神有非常深入的认识,他了解神好像至爱亲朋,他在祷告中不断的述说神的美德。而这些美德正是他祷告基础,正是他能放胆祈求的原因。

诗人所举的第一个祈求的原因,是“他困苦穷乏”。大卫是一国之君,所以这里当不是指物质上的穷乏,而是指空虚和谦卑。主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又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必使他们得安息。”人到主面前,必须带著谦卑。圣经说:“神抵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大卫进一步说道他祈求的原因,是因为他是“虔诚”人,这里有追求圣洁的意思;他又说因为他“终日求告神”,“他的心仰望神”。这些都表明他知道神喜悦人这样的祷告。

不只这样,大卫也表达了他对神的伟大,全能,恩慈,良善有深刻的体会。所以他总结放胆祈求的根据是“因为你耶和华帮助我,安慰我。”

第二·与神的关係。本诗表明诗人与神有最亲密的关係,好像家人和知己,可以互吐心曲,前面我们提到诗人多次使用「你」、「我」的称呼,并十多次用「求你」的句子向神祈求。他说他是终日求告神的,(也就是保罗说的不住的祷告),依靠神,仰望神的人。可见他是和神有亲密关系的人,是一个不断亲近神 的人。

第三·本诗的作者不但认识神,与祂的关係亲如家人和知己,他有信靠和服从的忠心。
「救我脱离死亡,因為我对你忠心;拯救我,因為我是你的僕人,我信靠你。」(2,现代中文译本))「我整天向你哀求」(3,现代中文译本)
「我一心求告你」(4,现代中文译本)

11节~12更表达了诗人渴望行在主道,专心敬畏主,永远赞美主的忠心。

第四·这篇诗歌还有一个值得效法的地方。它虽然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但它仍然以神为中心。作者目光所注视的,却不是他所面对的困难,而是神的美善,神的大能,神的应许。

如果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祷告不蒙垂听,盼望我们能参考这篇诗篇,反省一下自己对神的认识是否深切,与祂的关係是否亲密,对祂的信靠是否忠诚。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神为什么要杀摩西

(这是我在“爱的论坛”上回答一位网友的提问所写的短文)



经文:24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华遇见他,想要杀他。25西坡拉就拿一块火石,割下他儿子的阳皮,丢在摩西脚前,说,你真是我的血郎了。26这样,耶和华才放了他。西坡拉说,你因割礼就是血郎了。


At a lodging place on the way, the LORD met {Moses} [2] and was about to kill him. 25 But Zipporah took a flint knife, cut off her son's foreskin and touched {Moses'} feet with it. [3] "Surely you are a bridegroom of blood to me," she said. 26 So the LORD let him alone. (At that time she said "bridegroom of blood," referring to circumcision.)
(Exodus 4:24-26 NIV)



这几节经文是出埃及记最困难的经文之一。一眼看去它就像很突兀的出现在那里。
读者会很自然的问这些题:为什么上帝想要杀摩西?为什么他(摩西)的米甸人妻子西坡拉会自己拿一块火石,割下他儿子的阳皮?把儿子的阳皮丢在摩西脚前(原文作触碰他的脚)说:“你真是我的血郎了。有什么意义?上帝为什么放了摩西?24节中的“他”很明显的是指摩西。
既使是我自己,我也对这段经文感到惊讶和困惑,不只是因为它的精简,突兀;对我而言,更困扰的是:上帝想要杀他花了八十年的时间(为以色列)所预备的领袖??!!为什么??

让我们尝试对以上的问题逐一的探讨。

原希伯来经文起始有一个副词,意为「当时」,这样的一个字明确的告诉读者,接下来的故事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要读者知道,这是一件真正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在旧约中,没有一处以同一个字来引出虚构的故事)。

2426节经文和前后的经文的联系是很重要的。正如我们常说的,读经要读上下文,才能明白经文的真正意义。

上帝并不是像法老那样的在追杀摩西。整个故事有两条主要线索:

1。关于「儿子」。法老的「长子」(423)和摩西的儿子(很可能是摩西的长子)(425)。这几个对比是作者精心炮制的。它带出了神的恩典和呼召人对神的话作出回应

 
2。神对他所拣选的仆人的预备。神已经预备了他的子民以色列-这预备表现在他们的哀声;他也已经预备了摩西-他的各样领袖能力;但是还有一项看似小事但却很重要的预备,就是家庭的预备。摩西并没有给他的儿子行割礼!这可能是他对他的妻子的妥协(他的妻子是米甸人),或是他自己对此的忽略。但这「小小」的忽略,却几乎导致他失去完成他毕生预备要去完成的事,而他自己也险些因此丧命。

显然的,西坡拉是自己受感动而行动。他拿一块火石割下儿子的阳皮。希伯来人的割礼一般上是一家之主执行的。西坡拉的行动说明她意识到他丈夫的灾难是因为他们没有依照神的约(创171014)为儿子行割礼。摩西当时可能已病得无法为儿子行割礼,所以西坡拉采取的行动。



NIV25节的翻译有「西坡拉割下她儿子的阳皮,以之触碰摩西的脚」等字(和合本作丢在摩西脚前)。可以想像她是带着厌恶、不屑的语气对摩西说「你真是我的血郎了」。西坡拉是米甸人,不明白割礼的意义。也许他们的家庭中曾就割礼一事发生过争议。而摩西虽曾告诉妻子割礼是神的命令,却为了息事宁人,而没有坚持为儿子行割礼。
 
这样,当摩西正准备回埃及,完成神的使命时,突然就病倒,而且有生命的危险的时候。西坡拉马上意识到问题出在那里。所以她立即行动。但是,她仍然未完全信服割礼的正确性。她虽然做了,心里还是不平,以致于有「你真是我的血郎了」那句话。
 
当我们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慨的了解后,回头来看经文,怎样理解经文中的「耶和华。。想要杀摩西」的句子呢?许多人觉得这句话不可理解。让我们从旧约希伯来文的文字特点来尝试理解。

在旧约的希伯来文中,次要的因素常常被忽略。因此,神允许的事,在旧约中常被说成是神亲自做的。所以如果神允许摩西患上重病,或者遇到很大的危险,那在希伯来文中,就会说成了「神想要杀他」。对于旧约作者来说,这不是简单摩西患重病的问题。在它之上,是神的主权的问题。全能的神掌管着世上的每一件事,福祸都在神手中。所以次要的因素并不重要。最终的因素被当成是事情的解释。
最后,还有一个小疑问:摩西本身有没有受割礼?圣经经文没有明确的说。但是,我们知道希伯来人男孩是在出世第八天行割礼的。约书亚记55节明确说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都有行割礼。而摩西是在出世后三个月才被埃及公主领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摩西本身是受割礼的。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家庭的预备」。